這一天來參加一場手作豆腐的教學課,
因為會接觸到黃豆,
就會連想到基改問題,
所以一開始講師簡單風趣地敘述了何謂基改。
現場準備了材料讓學員們有機會共同製作豆腐,
分別以蛋殼醋10%、13%、15%不同比例分組製作,
因為蛋殼醋的比例不同,
做出來的豆腐口感風味也會有所不同,
藉由分組製作可以讓學員在現場試吃比較。
豆腐凝固劑常見的有鹽滷、硫酸鈣、葡萄糖酸內酯,
簡單來說都含有鈣化合物。
所以用蛋殼(碳酸鈣)加上醋做成的醋酸鈣,
也是能做為豆腐凝固劑的一種。
煮熟的豆漿與蛋殼醋結合,
經過靜置、破花之後,倒入豆腐模中,
再用重物壓制讓豆腐成型,
一塊自製手工豆腐即可完成。
剛完成的溫熱豆腐先嘗一口原味,
滿嘴濃郁的黃豆香氣,
餘韻中帶著非常微少酸氣,
沾上一點醬油的話就完全感受不到酸氣了。
豆腐入口時不是那種綿密滑潤口感,
而是帶點粉狀顆粒的感覺,
那應該是蛋白質在凝結時的顆粒較大的緣故。
不同的凝固劑,
或許化學式寫出來可以歸為一家,
但是作用、效果還是會有不同。
黃豆的品質、水質的軟硬度、凝固劑種類的不同、
製作手法的差異...等等,
都是左右豆腐風味口感的重要因素。
像我使用的日本豆腐製法,
就有許多環節與台灣豆腐做法完全不同。
不論是用哪一種凝固劑、做法,
找出自己所喜歡口感風味的豆腐才是最重要的。
大家知道豆腐的由來嗎?
相傳是在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安,
偶然一次將滷汁倒到豆汁中,
誤打誤撞做出豆腐的原型。
唐朝時製作豆腐技術傳到了日本,
宋朝時傳到朝鮮、東南亞,
再慢慢地直到19世紀擴展到世界各地。
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似平淡樸素的豆腐,
竟有這麼長久的歷史。
下次吃到豆腐時,
記得好好品嚐一下這千年流傳下來好味道。
留言列表